close
古人常說:「邪不勝正」、「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」。可憐的是: 君子不僅要和小人鬥爭,君子與君子之間,也會因理念不同而產生「黨同伐異」現象。例如:
程明道、呂東萊、陸九淵、王陽明走「尊德性」這一派,程伊川和朱熹則走「道問學」這一派,兩派人馬及其徒眾常常以繼承孔子的「道統」自居,凡是與自己持相同學說者,就說他是好人,不信從的,便說他是壞人。
這種攻擊,真的有「對」、「錯」可言嗎?清人紀筠寫《四庫提要》時,曾點出宋儒的惡習,說:「當其投契之時(指朱熹和呂東萊),則引之同定《近思錄》,使預聞道統之傳;當其牴牾以後,則字字譏彈,身無完膚。毋亦負氣相攻,有激而然歟!」
可見這些君子並不是「心變壞了」,而是受「門戶之見」所害,才會造成是非不分的怪現象。誠如戴東原所說:「宋儒所謂理,完全是他們的意見。一旦這顆『至虛至靈的心』存了一點點意見,便會容不下塵沙,也容不下金屑。」
這些持相反學說的君子,如果連金屑都容納不下,縱然心中有善念,有時也會因過於執著而趨於邪——如浙江省台州太守唐仲友不認同朱熹的學說,朱熹升任浙東提舉時,竟然利用職權對營妓嚴蕊嚴刑拷打,逼迫她承認與唐仲友有茍且之事,以扳倒他的眼中盯。到了最後,朱熹不但沒有去除學術上的政敵,反而影響到自己的名聲。這樣的君子,和包藏禍心的小人何別?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