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初年,明太祖朱元璋喜歡南戲,尤其喜歡《琵琶記》,每天都召優人表演。然而,朱元璋在位期間卻制定了大明律,實行嚴刑峻法--乞丐出身的明太祖認為「文人善譏訕」,於是趁機大興文字獄。
當時的官僚、士大夫以及僧道或文人,只要吟詩作文稍有不慎,便會惹來殺身之禍;就算是戲曲活動和劇目也會多所限制。洪武22年曾頒布聖旨:「在京但有軍官、軍人學唱的,割了舌頭。」大明律還規定:「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,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、忠臣烈士、先聖先賢的緣像(形象)。違者杖一百。」
洪武初年,明太祖朱元璋喜歡南戲,尤其喜歡《琵琶記》,每天都召優人表演。然而,朱元璋在位期間卻制定了大明律,實行嚴刑峻法--乞丐出身的明太祖認為「文人善譏訕」,於是趁機大興文字獄。
當時的官僚、士大夫以及僧道或文人,只要吟詩作文稍有不慎,便會惹來殺身之禍;就算是戲曲活動和劇目也會多所限制。洪武22年曾頒布聖旨:「在京但有軍官、軍人學唱的,割了舌頭。」大明律還規定:「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,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、忠臣烈士、先聖先賢的緣像(形象)。違者杖一百。」
亂世中人人自顧不暇,一旦大難來臨,拋妻棄子或拋棄老弱雙親者大有人在﹔然而孝子縱然身處生死關頭,也會不顧安危地挺身救親。再者,三國時期施行嚴刑峻法,犯國法者往往被夷三族。
話說鮑出乃長安人,少好遊俠,因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無法施展身手,只好和老母及兄弟們外出採蓮子維生。
戰國時代,楚懷王是個沒腦袋且好色的君主,當初張儀曾南見楚王,用秦國六百里「商於之田」當誘餌,勸楚和齊絕交。楚王信以為真,立馬閉關絕齊,並派勇士辱罵齊王,以展示絕齊之心。稍後派使者到秦討六百里地,張儀馬上耍賴地說:「張儀只是個小人,從某地到某地,只有六里地而已,哪有六百里地?」使者回國報告情況,楚王深覺受騙,不計後果要伐秦,雖有謀士勸諫卻不受採納,最後大敗於杜陵。
戰國時期的張儀是個知名的說客,見到好色的楚懷王,故意說:「鄭國及周國的女子有粉白的臉蛋、青黑色的眉毛,只要站在閭巷的十字路口上,不知情的人都會以為她們是女神。」
楚懷王聽到「美女」,眼睛為之一亮,馬上接口道:「楚國是個偏僻孤陋的國家,不曾見過中原女子,沒想到她們如此的美豔動人﹗」於是資助張儀珍珠寶玉,暗示他替自己物色美人。
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,在定陶(山東省荷澤市)獲得戚夫人,兩人生下趙王劉如意。劉邦覺得太子個性仁弱,不像自己﹔再加上戚夫人在身邊常常哭哭啼啼,於是好幾度想廢掉太子,改立如意。但最終因張良策劃「請商山四皓出面」,太子的地位才鞏固下來。
商山四皓是秦末四個隱士,因避秦亂而隱居商山,四人年紀都已八十多歲,劉邦曾用盡心思請他們出山,卻從未獲得首肯。當劉邦看到四皓時,驚訝地問:「為什麼要追隨太子?」四人異口同聲回答:「陛下輕士善罵,臣等義不辱,故恐而亡匿。今聞太子仁孝,恭敬愛士,天下莫不延頸願為太子死者,故臣等來。」
西元73年,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,聯絡西域各國共同抵禦匈奴侵擾。剛到鄯善國時,鄯善國王非常熱情地款待他們,後來卻對他們很冷淡。班超察覺到鄯善國王的變化,猜想一定是北匈奴派來的使臣從中作梗,於是喚來鄯善國的侍臣騙他道:「我聽說北匈奴的使臣已經來了好幾天,他們住在哪裡?」侍臣一聽十分惶恐,馬上交代一切。
班超把隨從官兵召在一起喝酒,趁大家酒意正濃,說:「現在我們同在異國,本想立大功發達,可是匈奴使臣來了沒幾天,鄯善國王就不把我們放在眼裡。萬一那天把我們送給匈奴,身體骨肉就要被豺狼吞掉,大家認為應該要怎麼辦?」隨從們都回答:「在這危亡之地,我們都聽從您的調遣。」
晉人張華《博異志》記載兩則「異獸」,內容奇詭,顛破一般人的想像:一則是「外型似狗的猛獸剋虎」故事,一則是「外形似狐貍的怪獸剋獅子」故事。
話說大宛國獻一頭異獸給漢武帝,牠只有狗的大小,卻聲音驚人,雞犬聽到都會嚇得紛紛逃避,人們便叫牠「猛獸」。漢武帝看牠的身型瘦小,便將猛獸放在林苑中,目的是想讓老虎吃掉牠,沒想到老虎看到猛獸,反而把頭貼到地面。漢武帝以為老虎蓄勢待發,逮住時機就會搏擊吃掉猛獸,然而猛獸看到老虎不驚反喜:牠舔舔嘴、搖搖尾巴,逕跳到虎頭上站著,然後往老虎嘴裡撒泡尿,以宣勢主權。撒完尿後,才從虎頭下去。只見老虎尾巴低垂,等猛獸下去後,才敢稍稍抬眼看牠﹔一旦猛獸回瞪一眼,百獸之王的老虎就會嚇得立即閉上眼睛。
隋朝末年,河北的諸葛昂和渤海高瓚鬥富,兩人鬥到最後,連人肉都也端上菜桌。首先是高瓚殺一對十多歲的雙胞胎童僕,座上賓看到頭顱手足,都嚇到大吐。隔天諸葛昂設宴請高瓚,席間由小妾勸酒,小妾無故而笑,諸葛昂立即喝斥她下去,不久就被蒸熟放在銀盤上。這時,小妾的臉上還畫著脂粉,身上依舊穿著錦繡,諸葛昂二話不說,劈下大腿肉津津有味的大啖,而高瓚則羞愧的夜遁。待政局大亂,強盜入侵諸葛昂家,狂賊要他交出金寶,因拿不出,諸葛昂被綁在木樁上活烤而死。
晉朝的石崇也喜歡鬥富,每次宴客,常令美人勸酒,如果賓客不盡興,美人就會被斬。有一次,丞相王導和大將軍王敦在席,王導一向不能飲酒,但怕牽連美人,只好勉強為之﹔而王敦則冷酷無情,就算美人哭啼啼也不為所動。當時已斬三個美人,王敦依然故我,王導責備堂兄,王敦冷冷的回道:「他殺自家的人,關你何事?」
西漢宰相曹參是少年魏勃的偶像,魏勃很渴望見到曹參一面,但迫於家境清寒,沒機會被引見。於是聰明的魏勃想出一個計策,每天天未亮時就悄悄起身,偷偷前去打掃宰相近侍官家的門庭。過了幾天,宰相侍從看到自家大門前的道路天天被打掃得乾乾淨淨,十分詫異,以為發生什麼怪事。
某天一大早,侍從很好奇的躲在門後窺視,發現少年魏勃在打掃。問他為什麼? 魏勃說:「我很想見宰相,卻苦無機會,只有為您效力,希望您可以幫我引見。」侍從看他如此摯誠,便領魏勃去見了曹參。
一個人想爬到權力高峰,雖然本身要有實力,但如果沒有裙帶關係,就比較難接近權力中心。如: 才幹絕人的衛青,是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的異父弟弟,衛青有機會襲擊匈奴而拜將封侯,乃因衛氏正得寵;冠軍侯霍去病可以跟隨衛青出擊匈奴,乃因舅舅衛青帶引之故;而霍光能在漢武帝、昭帝、宣帝時期秉政二十幾年,也是因為有異母哥哥霍去病的牽引。至於一個顯赫的家族會在頃刻間被滅族,則和家族成員平日種下的惡果脫離不了關係。
話說霍光在秉政期間,曾位極人臣、富甲天下,但生前謹慎小心、沒犯過越禮之事,故死後備極哀榮。然而霍光一死,顯赫的霍家竟慘遭滅族之禍,這筆帳雖是繼室霍顯引起的,霍光卻難辭其疚。
子夏、子貢都是孔子的賢弟子。孔子曾預言自己死後, 兩個弟子的發展會大大不同:子夏喜歡跟比自己賢德的人為友,其學問會越來越好;而子貢喜歡和比他差的人在一起,他的學問則會越來越退步。理由是:「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,即與之化矣。與不善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,亦與之化矣。」也就是說:我們常跟哪一類人在一起,言行便會受到哪一類人影響而「同化」。
1 8歲能從政嗎?在我們眼裡,他應該是少不更事,用句現在流行的語彙來形容,他只是個小屁孩,根本沒辦在爾虞我詐的政治場合中生存。
兩千多年前的某一天,年僅18歲的閭丘卬因家裡貧窮、父母年老,曾攔住齊宣王要求小差事。齊宣王把他當成小屁孩,加以婉拒,閭丘卬(音昂)隨即以「12歲的顓頊(音專序)能治理天下、7歲的項橐(音馱)能當孔子老師為由」,說明自己的年紀已經大到足以從政——故齊宣王招賢納材的標準不應該以年紀當考量,而應該以賢不賢能為重。
宋人樂史的《楊太真外傳》雖是小說,但有許多資料都參考史實,其中曾提到唐明皇、楊貴妃和舞蹈家、音樂家在清元小殿排演歌舞的場景。出現的人物,除了擊羯鼓的唐玄宗、彈琵琶的楊貴妃、吹玉笛的寧王及舞者謝阿蠻之外,還有擊方響的馬仙期、吹篳篥的李龜年、彈箜篌的張野狐、打拍板的賀懷智——以上能夠被列名的樂工,都是獨步當時的音樂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