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泰姬瑪哈陵的鑲嵌工藝

大清真寺

馬賽克壁畫

   奧瑪亞王朝版圖  基於宗教的熱忱,讓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,將聖戰視為一生的榮耀,奮不顧身前仆後繼地將古蘭經推向整個世界。他們所到之處,從沒有妥協的餘地,民眾除了宗教或是戰爭之外,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,於是這股如狂風暴雨般的宗教熱潮,就這樣襲捲了歐亞非三洲。

  穆斯林們在征戰方面,創下軍事史上輝煌的成績,其速度超越羅馬,其持久的榮耀遠勝過蒙古。不儘戰蹟傲人,伊斯蘭文化也因為戰爭的優勢,成功地融合了許多其他帝國的文化元素。例如拜占庭的華麗氣勢、坡斯的旖旎風情,以及印度饒富哲理的神秘。這些元素混合起來,使得伊斯蘭文化綻放無可比擬的光彩。它在藝術文化方面的成就,足以與輝煌的戰績媲美。

  伊斯蘭世界自從穆罕默德在西元632年歸之後,頓時變得群龍無首。失去了先知,他們的靈魂也失去了效忠的對象。這種情況,對於當時政教合一的伊斯蘭,是一種相當大的考驗。然而穆罕默德死後,並沒有指定繼承人,於是他的權力經由傳統部落選擇酋長的方法,移轉到哈里發的身上。哈里發的意思就是繼承人與代理人的意思。從穆罕默德之後,開創了四大哈里發的時代,先後統治伊斯蘭世界。他們為政仍舊承襲效法穆罕默德尊重民意,並以人民的意願為依歸。

  自從哈里發時代,一直到後續的奧馬亞王朝、阿巴斯王朝,回教帝國的版圖就不斷地擴增。因此常常有人認為,回教民族是一個嗜戰的民族,但事實並不然,回教民族從來不會為了擴增版圖而戰爭,他們也不會與戰敗的國家發生任何爭議。事實上,他們發生爭鬥的主要原因,往往是來自於內部的不協調。因為自從穆罕默德死後,他們在宗教領導權上,便發生了分歧的意見。有的人支持哈里發,有的人則認為穆罕默德的後代才有當然的繼承權。

  阿布.伯克是第一位穆罕默德的繼承人,他也是穆罕默德的岳父。當他上任時,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內亂。許多阿拉伯部落,在穆罕默德死了之後,不願對阿布.伯克效忠,於是阿布.伯克就命令卡利德率兵平定內亂。同時間,阿布.伯克還依照穆罕默德臨死之前的指示,希望把阿拉真神的啟示傳到北方民族。又因為半島沒能力出產足夠的糧食,只好迫使阿拉伯民族往北發展尋找綠地,於是他大舉揮軍,直逼拜占庭和波斯境內。過不了多久時間,阿布.伯克已經占領了拜占庭和波斯的土地。
  至於穆斯林為什麼能夠攻無不克,能夠在沙場上所向披靡呢?原因主要得助於阿拉伯人熟知沙漠環境作戰的特性,採用北歐航海民族的作戰方式,將沙漠當作海,在沙漠海中以迅雷不及掩耳地移動,神出鬼沒攻擊敵人。不久,阿布.伯克因熱病死去,臨終前,他又指定了奧瑪(Umar)作他的繼承人。
  奧瑪品格清高,在位十年,是伊斯蘭教景仰的偉大君主。奧瑪還任命卡利德為將領,對外開疆闢地。卡利德連續攻打了大馬士革,整整六個月之久,終於在西元635年,迫使大馬士革打開城門投降。接著再經過五年的征服,到了西元640年,整個敘利亞通通落到伊斯蘭的手裡。夾帶勝利的餘威,伊斯蘭乘勝追擊,越過地中海,遠征埃及。勢如破竹之勢,很快就把拜占庭從埃及剷除。正式入主埃及的同時,也打開了北非的航路。伊斯蘭採取放射狀的用兵策略,在用兵埃及之時,同樣有一支精銳的部隊,直指波斯的心臟地帶。到了西元644年的時候,坡斯也幾乎完全淪陷於伊斯蘭。這次大規模的擴張行動,使阿拉伯帝國的疆土,西抵地中海,東達印度。

  (註:唐太宗貞觀九年,即西元 635 年 : 波斯一位傳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,太宗派宰相房玄齡到長安西郊隆重接待阿羅本。
  西元640年,唐軍擊敗隨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(西元501年—西元640年),於該地置西州,又於可汗浮圖城(今吉木薩爾)設庭州;同年在高昌設安西都護府,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個高級軍政管理機構,後遷至庫車,改置為安西大都護府。)

  巴達夏希清真寺是在1673年時,由蒙兀兒王朝的第六個皇帝奧朗希古建的,他爸爸就是蓋泰姬瑪哈陵的沙.賈漢。這整個建築物浩費了十年,動用了近一萬名人工才完成的,故非常宏偉壯觀。上面的紋飾,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回教建築物。回教教義中沒有偶像崇拜,所以他們的宗教儀式是每天朝著麥加的方向做五次祈禱,而每次祈禱之前都要先淨身。巴達夏希清真寺很大,一次可以容納七萬名的信徒一起做祈禱。

  自從伊斯蘭教徒向東侵略,浩浩蕩蕩地來到印度之後,強大的伊斯蘭於是在印度的北方成立了異族帝國。探究伊斯蘭進入印度之後,為印度帶來的影響,真正說起來,在政治制度方面其實不大,反倒是在社會結構上,起了一點風波。

  印度社會奉行種姓制度,這種制度讓出生在印度的人民們,從一出生就被貼上等級的標籤。這一輩子的事,是上輩子注定的。社會階級的區分,使得他們無法翻身。然而這種觀念和制度,對伊斯蘭而言是衝突的。伊斯蘭教倡導的教義,是真主阿拉之前人人平等。於是當這種貧富貴賤論遇上人生而平等的主張,對社會模式就起了發酵作用。種姓制度中,滲入了伊斯蘭思想,但是事實上,這種平等思想並沒有改變種姓制度。使得伊斯蘭教在印度的思想改造運動,宣告失敗。這是伊斯蘭在征戰異族的時候,鮮少碰到的滑鐵盧,使得印度人失去了翻身的大好機會。

  雖然反抗種姓制度的平等運動,並沒有起義成功,但是後來的伊斯蘭統治者,喜歡以徵收現金的方式徵收土地稅,以取代糧食穀物等非現金稅收品,結果不預期的卻因為這種現金稅收的方式,反倒促進了商業活動,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。因為貨幣的暢流量增大,促進了城市消費市場的成長,新興商業都市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。伊斯蘭進駐印度之後,的確為印度在社會經濟方面掀起了驚滔駭浪,而今日的印度也鮮少伊斯蘭教的蹤影了。

  除了社會制度之外,伊斯蘭文化也就是我們所熟悉通稱的回教文化,也被引進印度,在建築、繪畫及音樂等方面,輸入回教的血液。現在印度境內,傲視群雄的建築奇蹟泰姬瑪哈陵,就是這段異族歷史最永恆不滅的見證。泰姬瑪哈陵完全用純白的大理石建造,內外用五彩寶石鑲嵌花紋,都是別具風格的花卉和幾何圖案。它是蒙兀兒王朝的沙.賈漢皇帝建造的。沙.賈漢為了紀念他與愛妻的愛情,動用了來自波斯等地一流的各國工匠,一共兩萬人,花了二十年的時間,才完成這座偉大的建築。它的宏偉壯麗深印人們腦裡,除了背後可歌可泣的皇族愛情故事之外,其建築藝術的典藏,和鑲嵌工藝的超絕,被喻為世界建築奇蹟之一。泰姬瑪哈陵完美的鑲嵌藝術,代表伊斯蘭的工藝在這個時代已經達到完美成熟的境界。

  正當阿拉伯帝國如日中天之時,不幸的消息傳出,奧瑪在回教寺裡主持祈禱的時候,被一名波斯奴隸暗殺身亡。而後接二連三的哈里發,如鄂斯曼跟阿里,都是因為內部分裂,而死於反對者的刀下,最後穆阿維亞將哈山推翻,遷都大馬士革,正式建立奧馬亞王朝。奧馬亞王朝選擇了位於阿拉伯東境內的大馬士革為首都,這裡的地理位置比起麥加和耶路撒冷,更接近帝國的中央。在阿拉伯進駐之前,它早就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城市。甚至有人形容它是上帝的城市中最有生氣的一個。到處的繁榮景象,將王朝的繁花富裕一概說盡。

  奧馬亞王朝從西元661年起(註:唐高宗第八子唐睿宗李旦出生),到西元750年為止(註:瑪雅族誕生於公元前3113年,到750年突然消失),一共歷經14位君主的統治。
  伊斯蘭從這個王朝,一切從政治形態到文化內容等,都與以往的伊斯蘭迥異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無論在王位的繼承、統制方式,特別是在統治者的定位上,已經脫離以往宗教領袖的形象,取而代之的是封建的君王。

  奧馬亞王朝建立之後,依然舉著聖戰的旗幟前進,第八世紀初,越過庇里牛斯山,經過西班牙、北非、敘利亞、美索不達米亞、波斯、中亞細亞,一直到印度和中國的邊境。如此一個版圖遼闊的帝國,夾雜了許多不同的民族、宗教以及語言,然而它的核心力量還是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蘭教。

  (一般說來,在世俗的眼光中,沒有比皇冠和帝位更為高貴的財富了,但是阿拉伯人們卻將求學問視為天職,比皇冠和帝位更珍貴。在整個阿拉伯,不論是男女老少、主人、奴隸,識字或者是不識字的,規定人生的一個主要的活動領域,或一種終身使命,即使從搖籃到墳墓,都得努力勤勞不懈地追求學問,這是真主唯一能接受的生活方式,是真主賦予他的任務。

  這種將學問視為天職的觀念,他們還將它貫徹到日常生活中,因為它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更理智,更有意義,也更文明。因為知識上的獲得,的確改變了他們的生活。穆罕默德倡導這種天職的觀念,為阿拉伯人擺脫遊牧時代的粗暴,開創新活,奠定了社會心理的基礎。也因此為伊斯蘭文化發展提供了精神的「第一推動力」——節錄自阿拉伯的智慧,國際村文庫。)

  奧馬亞王朝的宗教熱忱,擴展了政治疆域。由於回教帝國稅賦較輕的經濟政策,以及善待異教徒的宗教作風,使得被征服地區的人民紛紛改信伊斯蘭教。無形中也促成了生活的阿拉伯化。藉由征服行動與殖民過程,更加速了回教的傳行天下。也因為融合了其他高文明國家的文化,形成一股新興的阿拉伯文化。這股文化匯流在清真寺的建築藝術裡,得到了最佳的印證。
  到底清真寺它的真正的造型像什麼樣子?那得看它發展到那個地區,那個地區會有它本身的特色,再加上回教的儀節,這種空間結構,合起來長成一個新的東西。例如同為「拜樓」,不同地區,其形式就會不一樣。

  伊斯蘭的軍隊南征北討,所到之處不乏經濟富裕之地,然而縱使武力擴張迅速,並沒有因此改變伊斯蘭民族簡單樸實的習性。出於沙漠民族天生豪情壯志的性格,連帶使得他們在生活工藝以及建築等方面,展現的特徵也像他們的性格一樣乾淨而俐落。從早期奧馬亞王朝時大院寺的建築風格,可見其端倪。大院寺樸素簡約,近乎沒有綴飾,基本結構樣式,仍舊維持著穆罕默德時代的傳統,並沒有因為帝國逐漸富裕而改變。

  穆罕默德曾經說過,人間有四個樂園,分別是耶路撒冷、麥加、麥地那以及大馬士革。這一幅就是描寫當時大馬士革繁榮的景象,乃用金粉跟小塊的馬賽克鑲嵌而成的,非常精緻。從圖畫內容,可看到繁榮街景、茂盛樹木,加上巴拉達河缓緩流經整個城市,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。
  再也沒有一種歷史證據比得上文化遺產,更能說明一個社會國家當時的狀況,這一點在奧馬亞清真寺裡得到了驗證。今日奧馬亞清真寺中的文化遺產,精緻細膩的馬賽克壁畫,一片片堆砌出奧馬亞帝國富裕繁榮的景象,無言地交待了當時政治清明、社會安定繁榮的景況。從沙漠艱難困苦的生活方式,走到宛如帝國般的昌盛,這時的伊斯蘭早已脫離了往日遊牧民族的形象。
  奧馬亞王朝走到帝國的盡頭,也像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一樣,日漸驕奢慣縱,在上位的貴族,夜夜笙歌達旦,平民百姓也過著符華奢侈的生活。過於安逸,腐蝕了穆斯林們的鬥志,促使他們一步步走向滅亡之路。雖然沒有外侮的憂患,但是內部也有不少的反叛者,等待機會蠢蠢欲動。奧馬亞王朝只維持了短短的九十年,到了第八世紀中葉,因為各派的鬥爭和衝突,使得政局不穩定。尤其穆罕默德後裔哈希姆家族,懷著對穆阿維亞謀朝篡位的怨恨,在各地希收反對勢力,等待奪回政權。最後眾望所歸的阿巴斯,終於在西元750年推翻了奧馬亞王朝,建立了阿巴斯王朝。當時奧馬亞家族幾乎全被殲滅,只有阿布都拉拉哈曼一世逃到了西班牙,並且在哥多華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回教政權,歷史上稱之為「後奧馬亞王朝」。

  (在伊斯蘭教以前,阿拉伯的情詩是這樣的——
共乘駱駝,情語綿綿。駝庵有情,左右擺款。他們盡情放縱他們的想像力,既歡情又暢快,完全不忸怩。
  但是到了阿巴斯時代就完全不同了,情詩會這樣寫——
  小眠之後,黑夜將我倆聚在一起,一顆心緊貼著另一顆心,我倆共度春宵。
  將杯酒澆注我倆緊貼的心間,也不會漏下一滴到地上。

  兩首詩對比起來:後一首詩比前一首詩,多了一點新元素,就是數字邏輯。)

  阿拉伯人的抽象思維,不僅表現在詩中,最重要的是表現在數字上。阿拉伯人引進印度數字,並將其傳入西方,尤其是對「零」的認識,使數字的概括能力大大提高。而且表現在科學上,其影響真是深遠。許多法學家在引證一節古蘭經或一段聖訓時,既要看其轉述或引證的正確性,又要運用邏輯推演,支持自己的觀點,這就是阿拉伯人的邏輯,以及對真理的嚮往和追求。)

  阿巴斯王朝也是就中國唐代所稱的「黑衣大食」。哈里發阿波.阿爾.阿巴斯個性嚴謹,並且擁有指揮調度的軍事才智。當他一坐上阿巴斯帝國的君主寶座之後,為了完全杜絕奧馬亞王朝的前朝子孫或是遺臣興起復辟,於是趕盡殺絕,世人稱他為「吸血魔王」。但是阿巴斯也開創了伊斯蘭的黃金時代,從西元750年到西元1058年,歷時三百多年(308年)。

  西元756年的時候(註:楊貴妃于此年7月15 日,即唐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日,被迫自縊),奧馬亞的王子阿不都拉拉哈曼,掌握了西班牙的政權,他在這裡建立了回教的王國。當時的哥多華就是回教王國的首都,它是全歐洲最文明、最富足的地方。回教的阿里發花了兩世紀的時間,建造了這座清真寺,它免除了回教徒們奔波勞碌之苦,可以在這裡就進行宗教儀式,可是一旦讓基督徒收回這座清真寺,他們馬上就把這座清真寺改為昇天聖母大教堂。

  阿布都拉拉哈曼一世,遠離吸血魔王的魔掌,從西元756年(楊貴妃死)到西元1031年(宋.沈括出生),在歐洲展開了另一股強大的回教勢力,建立歷史上的「後奧馬亞王朝」。當時歐洲本土正值戰亂不斷,多事之秋的年代,許多歐洲國家因為戰爭而蕭條,原本熱鬧繁榮的都市,也禁不住戰爭的摧殘,一夕之間變得凋零破落,唯獨西班牙的哥多華政治穩定,人口多達50萬人以上。走在哥多華的街上,人潮摩肩擦踵,熱鬧極了。當時的哥多華還有一個其他都市所沒有的特殊景象,市內三五步就是清真寺或公共浴室,足見伊斯蘭教的在境內的盛行,真不愧是中世紀期間另一個伊斯蘭教的新天堂樂園。

  當時的哥多華繁榮的盛名遠播歐洲,城裡各路人馬匯聚,有文學家、科學家以及天文學家等,這些當時的社會菁英份子,都慕名哥多華的昌明,而紛紛湧入哥多華。當時的盛景,恐怕只有冠蓋雲集、人文薈萃足以形容。

  大清真寺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伊斯蘭廟宇。它的歷史背景也像它瑰麗璀璨的建築風格,複雜地令人目眩,可說是光榮與血淚交雜。整座寺院一共用了850根列柱支撐,一進清真寺,抬頭一看,迎面而來的便是一連串延綿不絕,直到走廊盡頭的石製馬蹄形拱門。一個接著一個的馬蹄形拱門,有時呈現尖形,有時呈現半圓形,偶而柱頭上還會雕刻簡潔的幾何線條,表現伊斯蘭圖案的特色。透過接二連三,精彩絕倫的形狀變化,流暢的線條彷彿光影般活靈活現。拱門上方紅白相間的直條紋路,感覺雖然嚴謹,但是顏色卻散發著西班牙特有的熱情。寺院的建築注意到每一個細節,對於拱門上方的天花板,也經過精心設計,由木材雕刻而成的漩渦式天花板,飾以無數可蘭經經文和各式各樣的銘文。細工鑲嵌花俏迷人,五彩繽紛彷如花雨般墜落。這些光彩奪目的雕飾,光輝耀眼,歷久不衰。
  原來大清真寺的前身,最早的時候是羅馬人在哥多華為門神詹努斯所建的一座神廟,後來基督教徒把它改建成大教堂。一直到伊斯蘭統治者阿布都拉哈曼一世,向基督徒買得這個地方,才重建大清真寺。哥多華清真寺的奢侈裝潢,可以說是當時首屈一指的,從它的龐大列柱數目,以及精細的手工鑲嵌藝術,就可以看出它是多麼壯觀遼闊、金碧輝煌,隱約透露西班牙在當時伊斯蘭統治下的盛況。

  迴音堂是大清真寺最特別的一處。貝殼放射狀的天花板式樣,是整座建築最令人稱道的設計,它不僅美觀,而且有凝聚聲音的功能。所以當有人在此地頌經的時候,頌經聲就可以透過貝殼屋頂的設計,傳送到寺院的每一個角落。原本以為大清真寺的命運,將從此安定,誰知道從十一世紀開始,因為回教帝國的分裂,哥多華先被塞維爾王國兼併,更於西元1236年重回基督徒的懷抱。

  到了西元1523年(瑞典脫離丹麥獨立。此時是中國明嘉靖二年),查理五世又將它更名為昇天聖母大教堂,並且在中庭的部份,蓋起了風格多元化的十字形教堂。這樣子的改建工程,雖然破壞了大清真寺原有的藝術價值,但是這樣一座融合了回教與基督教的建築物,卻是舉世無雙的。雖然帝國的輝煌歷史經清真寺建築藝術推到了極致,但是在教徒心中最美的清真寺,還是麥家和麥地那(非回教徒,無緣以見,故這兩地被稱為禁寺)。

  公平交易不僅表現在人命關天的事情上,連日常生活種種,也要遵守此原則。
有個故事是講「獵人與帽子仙女」的愛情,它是這麼說的:

  有一個獵人就像天鵝湖中的王子,有一天,他邂逅了三位正在湖中游泳的白鴿仙女。他愛上其中一為仙女,於是便偷走了她的雨毛帽子,使她不能再回到鴿子群中。獵人一直以真誠的態度對待,仙女受到感動,因此決定下嫁給年輕體壯的獵人,他們生活美滿,並且育有兩個小孩。
過了幾年,他到遠方打獵,維持家計,因為感情穩定,並有孩子作為維繫,所以獵人便把偷藏的羽毛帽交給母親保管。仙女知道以後,便帶著兩個孩子飛走,而後告訴婆婆說:
  「我飛回娘家去了,如果我的先生要找我,請他到哈島來,請轉達我對他的敬意和感謝。」
仙子為什麼要走呢?原因是:她要戀人自己去追求她,讓他經歷過一些磨難,使他懂得,愛情也需要努力,並非請而易舉的便能得到。這就是一種「公平」——節錄自阿拉伯的智慧。

位於伊朗的「星期五清真寺」,謹守穆罕默德時期早期清真寺的建築原則,樸實而大方,兼具生活機能和宗教祈禱的功能。縱觀歷史,許多的宗教建築都力求華麗精緻,這點,星期五清真寺恰恰與其他宗教建築相反。整座清真寺主要以石磚作建材,經過阿拉伯人的邏輯安排,和巧思設計,呈現多樣,令人目眩神迷的幾何圖形,使得原本單調的石磚,竟然變幻成許都出人意料的花樣變化,成了星期五清真寺傲人的建築特色。但是這份質樸的美感,終於隨著帝國的繁榮,和領土的擴張,逐步被富裕的經濟和複雜的民族元素,慢慢的改變了。帝國時期的清真寺,脫去少女般的清純樣貌,轉變成貴婦般的雍容華貴。為了完美呈現伊斯蘭帝國如日中天之時,促使這個時候的工匠藝術,幾乎達到鼎盛。

  既然不能描繪人物等實體,阿拉伯人對圖案的想像,便轉向他們擅長的邏輯演繹。所以這些複雜的裝飾圖案,所呈現的,都是抽象的概念。

不管是方形、三角形或是圓形,從其中可以看出圖樣,也受到他們喜歡的數學與天文學的影響。描繪的樣式,有許多是數學的幾何圖形。除此之外,某部份的圖案源自於波斯繪製動物的變形;另外有一部份是從拜占庭的花草樹木樣本,得來的創作靈感。經過阿拉伯人豐富的想像力,轉變成一種具有阿拉伯特殊風格的純粹抽象花紋,成為經典的阿拉伯式圖案。被使用的範圍最廣,使用率也最高。

  阿蘭布拉宮座落於西班牙格朗諾達,美輪美奐的設計,宛如從一千零一夜童話中走出來的宮殿。其特殊的伊斯蘭風格,不愧為經典的伊斯蘭建築代表。

  阿蘭布拉宮內部極為精緻華美,刻劃各式圖樣的列柱和拱門,建構了整個建築的主體。從牆壁到天花板等地方,都附有灰泥和陶磚所製的複雜圖案。看似複雜,但卻規律有序的幾何線條,表現出連續一致的美感。邏輯性的衍生,使得單一圖案在整體構圖當中,又產生了新圖形。乍看之下,整幅圖案有星形、有圓形、有曲線,好不熱鬧。從一筆一刀中,都可以看見工匠們,匠心獨具技藝精湛,不愧為中世紀一等一的高手。
  從西元622年,回教紀元開始至今,歷史1300多年,全世界有將近12億的人口投入真神阿拉的懷抱,尋求他的庇佑。
  〔後記〕
  发现者-伊斯兰的荣光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TWLbq3QMi4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子玲 的頭像
    子玲

    文學中的山水清音

    子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