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 1 8歲能從政嗎?在我們眼裡,他應該是少不更事,用句現在流行的語彙來形容,他只是個小屁孩,根本沒辦在爾虞我詐的政治場合中生存。

       兩千多年前的某一天,年僅18歲的閭丘卬因家裡貧窮、父母年老,曾攔住齊宣王要求小差事。齊宣王把他當成小屁孩,加以婉拒,閭丘卬(音昂)隨即以「12歲的顓頊(音專序)能治理天下、7歲的項橐(音馱)能當孔子老師為由」,說明自己的年紀已經大到足以從政——故齊宣王招賢納材的標準不應該以年紀當考量,而應該以賢不賢能為重。

       齊宣王被小子一駁,只好以「小馬不能馱重走遠路為喻」,以說明「只有頭髮花白才能任職辦事」的道理。但善辯的閭丘卬又拿「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」為喻,說明「天下駿馬如果和野貓、黃鼠狼在鍋灶間比賽誰跑得快,駿馬一定會比不過野貓、黃鼠狼的身段」;「一飛千里的天鵝、仙鶴如果和燕子、蝙蝠在房檐下比賽誰比較會穿梭,牠們一定比不上燕子、蝙蝠靈巧」;「拿銳利的寶劍砍石頭,雖然不會有缺損,但拿它們挑眼中的細屑,一定比不上稻草方便。」透過這些對比,閭丘卬言簡意賅地說明——「年齡和會不會辦事無關。」

       經過議論後,齊宣王對閭丘卬這位年輕人的見解不但大為佩服,還有相見恨晚之意,卻疑惑地問:「你既然如此優秀,怎會沒人舉薦?」

       閭丘卬直接了當地以「雞和豬的喧嘩吵鬧聲,會把鐘鼓聲音淹沒了」、「雲霞滿佈天空,會把太陽、月亮的光輝掩蓋了」,藉此說明「君王身邊的小人太多,因此沒有人看得到他的優秀。」

       齊宣王聽到這裡,只能不斷謝過,並趕緊將他載回宮廷任職。孔子聽到這則「國際新聞」,反應是「後生可畏,安知來者之不如今?」意思是說:年少的人是可怕的,怎能斷定他们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?

      讀到這則故事,我想到義大利之行時,有一個長相斯文的20幾歲團員曾感慨地說:「我身邊的人都很膚淺,就算到了一定年齡,仍舊肚子裡擠不出一點墨水。」

能說這等話的人,果真後生可畏,我們怎能不引以為戒呢?如不充實,哪天被人說成「肚內擠不出一點墨水」,豈不是有馬齒徒長之悲?

arrow
arrow

    子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