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生在北齊有一種歌舞劇稱<踏謠娘>(又稱踏搖娘),它是一種載歌載舞且眾人齊聲附和的一種小型歌舞劇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唐人崔令欽《教坊記》記載:相傳北齊有一個人姓蘇,鼻子有皰疹,他沒當官卻自稱「郎中」。蘇郎中喜歡喝酒,老婆雖然長得漂亮,但喝了酒便打老婆,蘇妻含悲跟鄰居訴苦,當代人便編了一套歌舞劇--由男人扮演旦角蘇妻,穿著婦人裝,慢慢走入劇台,邊走邊唱歌,觀看的人一邊跟著唱和。

歌詞道:「踏謠娘和來,踏謠娘苦!」因為是「且步且歌」,所以稱「踏謠」(即踏搖);因內容含冤,所以稱「苦」。這種一旦、一丑的戲,屬於「二小戲」或「對子戲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唐.段安節《樂府雜錄》和以上的說法有些出入,說:「《蘇中郎》,後周人蘇葩,嗜酒落魄,自稱中郎,每有歌場,輒入獨舞。今(指唐代)為戲者,著緋,戴帽;面正赤,蓋狀其醉也。即有《踏搖娘》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這裡的歌舞是獨舞,主角是後周人蘇葩,哪裡有表演場合,他就上場唱戲,其裝扮是穿紅衣、戴帽子,而臉則畫成紅色,象徵喝醉酒。只提到《踏搖娘》這齣戲,卻沒有描寫到女主角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到了宋朝李昉等人著作的《太平御覽》又有所更動,說:「踏搖娘者,生於隋末,夫河內(古稱黃河以北地區)人,醜貌而好酒,妻色美,善歌,乃自歌怨苦之詞。河朔(黄河以北的地區)演其曲

而被之管絃,因寫其夫妻之容。妻悲訴,每搖其身,故號『踏搖娘』。近代優人頗改其制度,非舊制也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《太平御覽》中踏搖娘的丈夫是暴力老公,長得醜而且嗜酒,不懂憐香惜玉。蘇妻外貌美且善於唱歌,便把家暴寫入歌詞。當地人將這首曲子配上管弦樂,描寫夫妻家庭倫理悲劇。蘇妻每次悲訴時,就會搖動身軀,因此稱為《踏搖娘》。到了宋代,唱戲的優人又進行改造,和當時的劇情已經不同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踏搖娘這個歌舞劇到底起源何時?說法就有好幾種,有北齊說、有後周說,還有隨末說。講法都不同,但講的卻是同一個故事,只是內容有增刪而已。

           不管民歌小戲或稍後的雜劇、南戲,都會隨著時代變遷而修正內容,目的是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,以賺取錢財。因此不可把演戲當作正史看,以免被誤導。

arrow
arrow

    子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