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〈南蠻下〉中記載:「夷人信鬼,稱主祭的人叫鬼主,每年每戶要出一頭牛或一隻羊到鬼主家祭祀。不管是送鬼或者迎鬼儀式,都會興兵作戰,因此往往藉機復仇。」

話說勿鄧」、「豐琵」、「兩林」等乃屬於東蠻的大小部落,「兩林」的領地雖然狹小,卻被諸部推為老大,稱為「都大鬼主」。在唐憲宗年代,諸部常常受到吐蕃欺凌,於是兩林都大鬼主「苴那時」便寫信給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,乞求他出兵攻打吐蕃。

唐德宗貞元五年,即西元789年,韋皋和苴那時合兵出擊吐蕃,進逼登臺城,最終造成吐蕃青海大兵馬使乞藏遮遮及多位大將喪亡,所獲鎧甲、器械及牛馬不少。乞藏遮遮的父親尚結贊乃吐蕃的宰相,是當時有名的軍事家,乞藏遮遮戰死沙場後,部下蘇論等百餘人邊走邊哭。

當屍體運回國境前,派一人站在屍體左側,一人問乞藏遮遮:「瘡傷疼痛嗎?」一人則回:「是的。」於是給乞藏遮遮擦藥。

又問乞藏遮遮:「要吃東西嗎?」一人回道:「是的。」於是送上了食物。

再問乞藏遮遮:「要穿衣服嗎?」代答者說:「是的。」於是送上裘衣。

最後問乞藏遮遮:「要回家嗎?」代答者說:「是的。」說完便用馬載著屍體返回家鄉。

以上的場面顯得相當哀淒,對話情節會人聯想起道教的封釘儀式。例如:法師封棺時會拿著斧頭假裝在棺木的四周釘上釘子,說:「一點東方甲乙木,子孫代代享福祿,有無?」家屬要回:「有喔。」

法師說:「二點南方丙丁火,子孫代代發傢伙,有無?」家屬回:「有喔。」法師再說:「三點西方庚辛金,子孫代代富萬金,有無?」家屬又回:「有喔。」

法師又說:「四點北方壬癸水,子孫代代大富貴,有無?」家屬還是機械式的回:「有喔。」

法師說:「斧頭舉高高,子孫代代出狀元,有無?」家屬還是回:「有喔。」

古今雖不同風、夷夏雖不同俗,但看到送行者的對話,會覺得相似度挺高的。「夷人」乃指和華夏文化不同的外族,古代中國人常常瞧不起這些化外之民,例如:唐太宗時,秘書監魏徵曾說:「彼鳥獸野心,非我族類,弱則伏,彊則叛,其天性也。」唐明皇的左丞相張說評論道:「人面獸心,唯利是視。」唐憲宗的禮部尚書李絳也奏言:「北狄貪沒,唯利是視風高馬肥,而肆侵軼。」說來說去,這些部落民族就是長著一張人臉,卻行如野獸。只要中國一弱,就犯境殺邊吏及百姓,甚至擄掠人口、搶奪金帛﹔如果被中國打敗,則厚顏無恥的求和議婚。對他們而言,易反易覆並不可羞——難怪唐太宗強盛時,各族來朝,尊太宗為天可汗﹔安史之亂後,夷人不僅侵凌邊境增多,且驕恣不馴,連朝貢、獻方物也免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子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