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三國時代的孫登,一無家屬,獨自在北山挖掘土窟居住。夏天時,他編草做衣,冬天則放下長髮覆蓋身體。
孫登好讀《易經》,性情溫良、從不發脾氣,平時常彈琴自娛。有人想看孫登發怒的樣子,故意把他投入水中,只見孫登從水中爬起來,不但不生氣,還哈哈大笑。
孫登後來隱居於宜陽山,魏文帝聞其名,派阮籍前往拜訪,阮籍與他談話竟日,孫登卻始終默不作聲。稍後,嵇康跟孫登游學三年,問其「目標、抱負」,孫登也不願回答。⋯⋯
嵇康拜別孫登之際,又問:「學生要離開了,先生難道一無臨別贈言嗎?」
孫登才說:「『火』生而有『光』,如果不會用其光,光就形同虛物。因此,『火』最重的功能在於『能用其光』;沒有用光,便無法發揮作用。
『人』生而有『才能』,如果不會運用其才,有才能,反而會替自己召禍。因此,『人』最重要的性質,在於『能用其才』。能好好運用他的才能,此人方能對天下人有益處。
『用光』,必需先要得到『木柴』,有木柴,火的光耀才能夠保持久一點;『用才』在於認識並獲得『道德真才』,有道德真才,方可保全天年(意即:有道德真才者,才可以不死於非命)。
如今你雖然多才能,但見識淺薄,恐怕你很難在現今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。我希望你的行事作風能夠低調慎重一點。」
可惜嵇康沒有把孫登苦口婆心的話謹記在心,後來果真得罪小人而遇害。臨刑前,嵇康在〈幽憤詩〉中言:「昔慚柳下(指柳下惠),今愧孫登」,便是後悔當初不聽孫登之言,如今才會遭此橫禍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