滿園水仙雖堪賞不及紅梅一段香.jpg  

清人唐岱在《繪事發微》中揭露繪畫與讀書有密切關係,他說:「 畫學高深,廣大變化,幽微天時、人事、地理、物態,無不備焉。古人天資穎悟,識見宏遠,於書無所不讀,於理無所不通,斯得畫中三昧。故所著之書,字字皆綮,皆成訣要,為後人之階梯。故學畫者,宜先讀之。........朝覽夕誦,浩浩焉,洋洋焉,聰明日生 ,筆墨日靈矣。」也就是說:想要掌握到畫中三昧,一定要多讀書以開拓視野,筆下才能顯現深度。

唐岱認為畫家該讀的書籍有:《易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詩經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春秋》及二十一史和諸子百家之言――因為《易經》可以瞭解天地鬼神的情狀、《尚書》可以瞭解山川開闢情景、《詩經》可以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、《禮記》可以瞭解進退周旋的禮儀、《春秋》可以幫助瞭解列國的風土民情以及險要之關隘,甚至為了瞭解每一代的制度,廿一史及諸子百家也非讀不可。

讀了以上這些書籍,可以讓「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」,才能「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。立身畫外,存心畫中,潑墨揮毫,皆成天趣。」最後他引莊子之說,下結論道:「知而不學,謂之視肉。」

不僅如此,唐岱還語重心長地說:「未有不學而能得其微妙者,未有不尊(遵)古法,而自能超越名賢者。彼懶於讀書,而以空疎從事者,吾知其不能畫也。」

 看到唐岱羅列的一長串書單,我不禁感嘆道:「以如此態度讀書、畫畫,哪有其他時間遊樂?豈不是要累死我了!」

 有位格友看了以上的貼文,寫道:「胡適 先生關於讀書的名言:『為學要如金字塔,要能廣大要能高。』 余 老師若果如陸象山言:『求學問但求放心意指赤子之心、開闊的襟懷),便能一通百通了。』孟子曰:『盡信書不如無書。』如果心靈不敏,不能觸類旁通,不知不覺就會就被書所役,而非役書。」

 看了以上的回應,讓我百感交集,於是回應道:

 朱熹偏重「道問學」,強調「窮理見性」;陸九淵偏重「尊德性」,強調「明心見性」――說「尊德性」的陸九淵,難道沒有遍讀四書五經、熟讀諸子百家之言嗎?難道「只求放心」、不用讀書,就可以一通百通嗎?如果只求放心,就可一通百通,士人又何必為了光耀門楣而「三更燈火五更雞」呢?

 再者,胡適的「為學要如金字塔,要能廣大要能高」,指學問不僅要「廣博」、且要「精專」。既然如此,沒閉門讀書,哪來的廣博與精專?

 孟子的「盡信書,不如無書」,乃是諷頭腦膠柱鼓瑟、不知變通者,您指的是我嗎?如果我真的盡信「學畫須徧讀羣書」論,哪有可能到今天還名不見經傳呢?故,我引用歸引用,不可能真的「照單全收」,畢竟我的身體也不是鐵打的,哪堪如此勞心勞力?

arrow
arrow

    子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