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說:「言為心聲」。從一個人的發問中,往往可以猜測他心中到底在想什麼?譬如:子路好勇,他曾經問夫子「強」的定義。孔子反問:「你問的是南方人的強?北方的人強?或者是你自己所謂的強?」
您我大概會像子路一樣追問下去,而孔子給的答案為:
「不報無道,南方之強也,君子居之;袵金革,死而不厭,北方之強也。」意指:能夠以寬大柔和來教誨人,不報復人家對我的無禮,這是南方人的強,君子安於此道;至於睡在刀劍盔甲上,戰鬥到死也不厭恨,這是北方人的強,有勇力的人,安於此道。
然而,南方人果真是「不報無道」的君子嗎?北方人一定就是「死而不厭」的匹夫嗎?亦或:南方或北方的青少年,都是「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」者?
底下三則發生於光緒年間的社會事件,正好可以反映北方剛勁的風氣。
一則講某少年在冬天裸露下體,靜靜躺臥地上,任由餅店老板拿擀麵棍狠揍雙腿五六十下。揍完,還跟老闆說:「這下子吃定了,餅錢也不用付了。」
老闆痛快揍完後,回他:「任你吃了!」
一則是某少年為了在賭館工作,也為了多分一點紅利,寧願被穿著「黑衣快靴的惡少年」挖去一隻眼睛。事情的起因為:許多惡少年喜歡在賭館從事保鑣的工作,由於求職者多如過江之鯽,想求得這份工作的人,只好比狠勁。怎麼比狠呢?不是傷人,而是先傷害自己。那個剜下一眼的少年,自然是比狠第一名,不但取得了工作權,也爭取到更多的紅利。
另外一則寫良鄉縣有兩個爭訟多年的男子,縣官沒辦法解決他們的問題,於是相約在烈日下曝曬,賭「誰受不了,誰就輸」。這一回合,兩人又是勢均力敵,於是約定日期,並叫鄉親父老作證:屆時,誰能在熱鍋中拿起二粒鐵丸,誰就贏。結果:「一攘臂先取,皮肉盡脫;其一逡巡不敢動,遂敗北。」
勝利者獲得歡呼後,不過贏得面子而已,因為他「受毒過深,不數日即死。」所受的「毒」,不是真的毒藥,而是為了爭一口氣,搞到「皮肉盡脫」,危害當然既深且鉅――暴虎馮河之勇,乃一匹夫耳。又有什麼好炫耀的?!
南方的好勇鬥狠和北方也不遑多讓。例如:
福建漳州漳浦縣有「浪子班」,專門聚集無賴的少年,「以待有械鬬時,受雇為助。」而性剛好鬬又負氣輕生的廣東人,也喜歡打羣架。清人徐珂的《清稗類鈔》說:
「(廣東人)稍不相能,動輒鬬殺,曰打怨家。」
這些打怨家的人,教條管不了他,口舌勸化不了他,因此「嘗有千百成羣聚眾械鬬之巨案。」
為什麼廣東人喜歡打羣架呢?原因在於:許多大姓都聚族而居,一旦跟他姓起了口角,馬上就會定下械鬬的日期。如果有一方人數不足,他們會出重資請無業遊民當打手,而無業遊民也樂於助打,就算鬬死,也心甘情願――和今日惡少年的「眾暴寡、強凌弱」事件比起來,廣東人的械鬬算是比較有君子風度。
《清稗類鈔》說:「鬬時,揚旗鳴鼓,鎗礟交施,如臨大敵,可數日不解。地方官之框怯者,不敢出而彈壓,亦不敢問兩造之曲直,惟飛稟大使,請示辦理而已。」
看到這種「棋鼓相當」又「真鎗實彈」的械鬬場面,是不是很震撼呢?兩姓之間,只為了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,鎗火之猛,連怕事的地官方都不敢處理,他們的眼裡還有王法嗎?
公權力不張,自然是政府無能,也是國家衰敗的訊號。請看底下一則流行於閩廣地方的合約,文字很顯淺易懂,正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:
「王大承雇XX村鳥一百隻,鳥糧每隻日三百文。如鳥飛不歸,議完卹費每鳥一百千文,聽天無悔。」
上面的暗語乃淺顯易懂,應該不用白話翻譯才是。文章之結尾,不免回到前面所說的話題,即:
南方人果真是「不報無道」的君子嗎?北方人一定就是「死而不厭」的匹夫嗎?亦或:南方或北方的青少年,都是「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」者?
您說呢?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