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叫「歇後語」?據《中文大辭典》的說法是:「語末之詞,隱而不言,謂之歇後。唐.鄭綮能詩,語多俳語,世號『鄭五歇後體』。」
根據這個說法,歇後語的意思就是「只講前半段的話,後半段的話則不直講,稱之為歇後。」雖然講話的人,只講前半段,但一般人都可以聽出對方的言外之意。
再者,從「鄭綮能詩,語多俳語(對句),世號『鄭五歇後體』」諸句來看,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,即鄭綮寫的詩,大部份都是對句,當代人將它稱為鄭五歇後體――可見鄭綮的詩大都有「語末之詞,隱而不言」的特性。舉現代的歇後語為證,如:
講到「騎驢看唱本」,就知道「走著瞧」。
講到「八十歲老太太打哈欠」,就知道「一望無涯(牙)」。
講到「禿子跟著月亮走」,就知道意味著「借光」、
講到「吃了秤砣」,就知道「鐵了心」。
其他諸如:「肉包子打狗──有去無回」、「奶娘抱孩子──人家的」、「江邊上賣水──多此一舉」、「四兩棉花──談(彈)不上」等等,只要講到前一句,下一句便可不言而喻了。
有關俏皮話及歇後語該如何分野,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,因為據《中文大辭典》的意思,俏皮話可以視為歇後語。我認為:兩者的分野,其實並不是那麼絕對,因為很多的歇後語都含有俏皮的性質,如果「一語雙關」、「富有趣味性」,倒是可以視為俏皮話。例如:
甲魚唱歌──別(鱉)調。
白鶴掉眼淚──想愚(魚)了
冬天不戴帽子──動動(凍凍)腦筋
外公死兒子──沒救(舅)
外甥打燈籠──照舊(舅)
半空中點燈──高招(照)
半空中打燈籠──糟糕(照高)
尼姑頭上插花──無法(髮)
拉鬍子過大街──謙虛(牽鬚)
至於什麼叫諺語呢?廣義上來講,俗語也算諺語,都是流行於民間的精煉且富有智慧之語言,只是俗語較通俗粗鄙,而諺語則文雅而已。如《左傳》作者常常會引用周代的諺語,如:「周諺有之曰:山有木,工則度之;賓有礼,主則擇之。」「周諺有之: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。」
隨著時代的推移,諺語越來越豐富,除了中國諺語之外,地方諺語也成為表情達意中重要的一環(有的很文雅,有的難免俚俗),其來源,有的來自文人之筆,有的則來自於民間的集體創作,經過口耳相傳之後,已經和口語融為一體。以馮夢龍的《醒世恆言》為例:
一園瓜,只看得你是個瓜種。
弔桶已自落在他井裏。
得嫁便嫁,買靜求安。
一塊硬鐵看看溶做熱汁。
癩蛤蟆在陰溝裏想著天鵝肉喫。
搭在籃裏便是菜,捉在籃裏便是蟹。
糞桶也有兩個耳朵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