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仁宗時期,劉幾的國學堪稱一時之選,他喜歡用奇僻的文筆寫作,許多讀書人因為喜歡劉幾的文章,也跟著一窩蜂仿傚。
當時歐陽修任主考官,為了提倡古文,趁職務之便,把所有寫作怪異的考生都刷下,而劉幾也因「天地軋,萬物茁,聖人發」數句,被認出而名落孫山。
宋仁宗時期,劉幾的國學堪稱一時之選,他喜歡用奇僻的文筆寫作,許多讀書人因為喜歡劉幾的文章,也跟著一窩蜂仿傚。
當時歐陽修任主考官,為了提倡古文,趁職務之便,把所有寫作怪異的考生都刷下,而劉幾也因「天地軋,萬物茁,聖人發」數句,被認出而名落孫山。
宋人姚鎔的〈說猩猩〉是一篇短小有趣的寓言文章,他說這種猩猩出自四川或交趾,面貌及智商不僅和人類很像,連說話談笑也一如人類;如果用牠的血來染地毯,可使地毯永不褪色。有這種高經濟利益,獵人當然不會放過誘捕機會。
幾世紀以來,中國古人把「老虎」視為「山君」、把「白鷺鷥」視為「高潔」、把「狐狸」視為「狡猾」、把「蛇」視為「陰險」、把「貓頭鷹」視為「邪惡」。這些投射在動物身上的形容語彙,對動物而言都是人類的偏見。
「斤」在中文的解釋是「權輕重之數」,也就是說︰「稱輕重的數目」。例如︰一斤、兩斤的「斤」,英文翻譯乃:「jin︰ a unit of weight。」
「斤」的另一種解釋是「斧頭」,甲骨文中可看出「上為橫刃,下為曲柄,象(像)斧斤形。」本義就是斧頭一類的工具,一般用來砍木;因此許慎《說文解字》「斤」字解為:「斫木斧也。」(用的是廣義的解釋) 段玉裁的注,說:「橫者象(像)斧頭,直者象(像)柄,其下象(像)所斫木。」以此之故,「斤」的另一種英文翻譯有「Axe」、「chopper」(斧頭)的意思。
有許多筆記小說收錄許多民間傳說故事,在內容上雖然光怪陸離,卻因為具有豐富的想像力,不僅滿足了讀者好奇的心理,且能為貧乏的人生增添不少的樂趣。可惜我們不會活用,以至於三太子、乩童等民間信仰及習俗雖然廣受歡迎,卻不免流於粗俗、迷信之感。
今天看《野生動物紀錄片》〈北極熊求偶記〉,影片中的公北極熊已經九歲,但在成功求偶之前,還是處男。事實上,在正常情況下,三至四歲的公熊,便已進入傳宗接代的年齡,因此這個時候的牠,就算身處「六萬平方公里的北極荒原,且得飽受寒風刺骨及難以覓食之苦」,也無法阻止性衝動。然而,牠想在寒冷且遼闊的北極找到一個交配對象並非易事,因為母熊雖然已經發情,卻遠在七十公里外靜待入幕佳賓,而非奔到中途站和牠相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