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玲於2008/10/06 10:46與吳夫子腦力激盪的回應信件:
您說蔡文姬作過一首古琴名曲〈胡笳十八拍〉,又說蔡文姬曾經被外派和蕃,還說曹操為了表示大漢天威,硬將蔡文姬強索回國。針對以上的說法,我有不同的意見:
一、蔡女不是被派去和蕃,而是漢末天下大亂時,被胡兵所擄。〈悲憤詩〉言:「漢季失權柄,董卓亂天常….. 海內興義師,欲共討不祥。卓眾來東下,金甲耀日光。平土人脆弱,來兵皆胡羌。獵野圍城邑,所向悉破亡。斬截無孑遺,尸骸相撐拒。馬邊懸男頭,馬後載婦女。….. 旦則號泣行,夜則悲吟坐。欲死不能得,欲生無一可。彼蒼者何辜,乃遭此厄禍。」又《後漢書.列女傳》言:「(漢獻帝)興平中,天下喪亂,文姬為胡騎所獲,沒南匈奴左賢王,在胡中十二年,生二子。」
二、蔡女身陷匈奴十二年,後為曹操贖回,並改嫁給董祀。《後漢書.列女傳》言:「曹操素與邕(指蔡邕,乃文姬之父)善,痛其無嗣,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,而重嫁於董祀。」
三、蔡女因感自身的遭遇,而寫下〈悲憤詩〉兩首。其一為五言詩,其一為楚辭體,即「胡笳十八拍」。五言的悲憤詩,依後人考證,應該是蔡女所作,而「胡笳十八拍」則可能是後人所偽託。
子玲於2008/10/06 12:19與吳夫子腦力激盪的回應信件:
有關第三點論點,我是站在文體的表現上來看,您則站在音樂的角度來看。現在的學者,也是各持兩端,我認為是偽作,理由如下:
一、悲憤詩的內容由「漢季失權柄」寫起,直到文姬回到故鄉,看到景物全殊,而有「人生幾何時,懷憂終年歲」的感嘆。其間有提到胡人如何虜掠漢婦、邊地之風光、漢使替己贖身及與二子生離死別等等情節――這些切身經驗,化為文字之後,相當的賺人熱淚。
而胡笳十八拍的內容,只不過是悲憤詩的翻版,任何一個有文學及音樂素養的人,都可以模擬仿造,它的感人程度,並不及悲憤詩。
二、〈胡笳十八拍〉的第一拍說「我生之初尚無為,我生之後漢祚衰。天不仁兮降亂離,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,民卒流亡兮共哀悲。煙塵蔽野兮胡虜盛,志意乖兮節義虧。對殊俗兮非我宜,遭惡辱兮當告誰?笳一會兮琴一拍,心憤怨兮無人知。」
這那裡比得上〈悲憤詩〉所說的:「漢季失權柄,董卓亂天常。志欲圖篡弒,先害諸賢良。逼迫遷舊邦,擁主以自強。海內興義師,欲共討不祥。卓眾來東下,金甲耀日光。平土人脆弱,來兵皆胡羌。獵野圍城邑,所向悉破亡。斬截無孑遺,尸骸相撐拒。馬邊懸男頭,馬後載婦女。長軀西入關,迥路險且阻。還顧邈冥冥,肝脾為爛腐。所略有萬計,不得令屯聚。或有骨肉俱,欲言不敢語。失意幾微間,輒言斃降虜。要當以亭刃,我曹不活汝。豈敢惜性命,不堪其詈罵。或便加棰杖,毒痛參并下。旦則號泣行,夜則悲吟坐。欲死不能得,欲生無一可。彼蒼者何辜,乃遭此厄禍」般感人?
三、第十三拍說「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,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。漢使迎我兮四牡肥肥,胡兒號兮誰得知?與我生死兮逢此時,愁為子兮日無光輝,焉得羽翼兮將汝歸。一步一遠兮足難移,魂消影絕兮恩愛遺。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,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。」
〈悲憤詩〉則說:「兒前抱我頸,問母欲何之?人言母當去,豈復有還時!阿母常人惻,今何更不慈?我尚未成人,奈何不顧思?見此崩五內,恍惚生狂癡。號泣手撫摩,當發復回疑。兼有同時輩,相送告離別。慕我獨得歸,哀叫聲摧裂。馬為力踟躕,車為不轉轍。觀者皆欷歔,行路亦嗚咽。去去割情戀,遄征日遐邁。悠悠三千里,何時復交會?念我出腹子,胸臆為摧敗。」
兩相對照下,前者簡略,後者摧人心肝。如果是同一個人所做,為何文筆如此不同?
四、〈胡笳十八拍〉的內容,有許多重複的地方,如果是蔡文姬所作,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敗筆。略舉一到十二拍為例,
第一拍,寫「城頭烽火不曾滅,疆場征戰何時歇」。
第二拍,寫被胡人逼為室家。
第三拍,寫亡身失家及胡地風光。
第三拍、第四拍,思念故鄉,身在異鄉之苦。
第五拍,寫欲寄邊聲、欲得漢音之心情。
第六拍,寫不習慣邊地飲食及思念家鄉之心情。
第七拍,再寫「草盡水竭、羊馬皆徙」的邊地風光,及不慣於居此惡地之心聲。
第八拍,聲稱自己不負天地,為何老天爺讓自己居於胡地?
第九拍,怨天地無邊,愁恨無邊,盛年不再….
第十拍,寫胡漢交兵連年,故鄉音問杳然。
第十一拍,稱自己非貪生怕死,只希望能埋骨於故鄉。又提到受左賢王寵幸,在胡地生下二子。
第十二拍,寫胡漢和兵,漢使替自己贖身及自己進退兩難的心情。
五、您說「若為後人偽作,何不作幾首大曲,以便廣為流傳」;我則認為:偽作者的功力不夠,才會只作「十八拍」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