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讀佛經故事,您有沒有發現「印度人發誓和中國人不一樣」?中國人發誓,通常會說:「如果我說的話是假的,就讓我不得好死。」或「如果我說的話是假的,就讓我絕子絕孫」...等等負面的話。但印度人發誓卻說:「如果我說的話是真的,就讓我......」等等正面的話,發完誓,往往能心想事成。

  例如:

 《賢愚經》說迦良那伽梨太子與異母弟弟波婆伽梨,及五百商人入海求如意珠,太子如願獲得如意珠及五百粒寶珠,而五百商人則全數淹死。當時,波婆伽梨和五百商人同搭一條船,被哥哥救起,卻貪心奪寶並刺瞎太子的雙眼。太子獲救後,淪落為乞丐,在某次因緣和合之下,和某公主結婚。

  有一天,公主有事晚歸,太子以為她背叛自己,公主急的發誓:「我全心全意地愛你,沒有絲毫其他想法。請上天作證:如果我說的是實話,就讓你的一隻眼睛立即重見光明。」語音剛落,迦良那伽梨的一隻眼睛就恢復光明。

   稍後,公主問太子為何會淪落到這般田地?太子一五一十地描述前因後果,公主得知,曾問他恨不恨弟弟,太子說不恨。公主不信,太子便發誓:「我對弟弟沒有一絲一毫的怨恨。請上天作證:如果我說的是實話,就讓我的另外一隻眼睛也重見光明!」話音剛落,迦良那伽梨的另一隻眼睛也復明了。

《賢愚經》又說:釋迦牟尼的前世,曾經是燃燈求法的大國王虔闍尼婆梨王,為了求法,縱然毀壞身體也在所不惜。天地被虔闍尼婆梨王的舉動感動到「啼哭之淚,猶如盛雨」、感動到「雨天華(花)」,甚至連帝釋天神都忍不住要下凡關切。

 帝釋天神問虔闍尼婆梨王是否後悔剜肉燃燈,國王卻說:「我自始至終都沒有後悔過,如果我說的是真的,就讓削去的肉再長出來吧!」發完誓後,身上果然又長出了新肉。

《雜寶藏經》說:佛陀的前世,曾經是某大國王子的兒子。王子的父親及五個哥哥被奸臣羅睺求殺死,王子為了躲避追殺,裹帶七日糧食,和妻、兒遠走他國。途中,因迷路而斷糧,為了求生,王子想拿劍殺妻,孝順又聰明的兒子不忍母親被殺,說他願意捨身救父母,並建議父親「不要立即殺死他,最好讓他活著,如果肚子餓了,就割下他的肉來吃」,一來可避免屍體快速腐壞發臭,二來可以讓「食物」用得比較久一點。

  最後,孩子身上的肉只剩下三塊可以切割,割下後,三人各留一塊,父母隨即含淚與子訣別。孩子的孝心,不但驚天地,而且泣鬼神,於是帝釋天神變成一隻餓狼,試探小孩是否真有孝心?

  帝釋天神先跟小孩要手中肉,小孩毫不猶豫的布施給他,帝釋天神便問:「你割肉給父母,不後悔嗎?」

  小孩說不後悔。

  帝釋天神又說:「割肉那麼痛苦,誰相信你不後悔?」

  小孩便發誓:「我確實不後悔。如果我說的是真話,全身的肉就會再度長回來;如果我有後悔,就會馬上死掉。」語音剛落,孩子身上的肉全都長出來了,且一點傷痕都沒。

  另外,《賢愚經》也提到釋迦牟尼的前生為尸毗王時,曾經為了救鴿,而捨身餵鷹。帝釋天神問他後不後悔,尸毗王發誓:「我自始至終都沒有後悔過,如果我講的是實話,就讓我的身體平復如初。」語音剛落,血肉模糊的身體又恢復了原狀。 

   各位看倌,下次如果要發誓,最好不要發毒誓,還是說說好話吧!也許說完好話、說完真話後,就可以心想事成啦!說個題外話,您想發什麼誓啊?如果是我――為人正直、且信守諾言的子玲會說:

「我說的話都是實話,如果句句屬實,就讓我變回十八歲的模樣。」

   語音剛落,子玲馬上變回十八歲的俏姑娘――多好啊!

 

〔後記〕

佛陀和孔子一樣,都是教育家,卻被後世神格化了,只要看看《六度集經》、《雜寶藏經》、《賢愚經》、《雜譬喻經》中的故事,就知道這些佛經徒的說故事能力有多棒――世人大都沒讀原文,只會照單全收,會被騙,也理所當然。

有人說:「談論到宗教的議論,是需要高度戒慎恐懼的,若是說話者的知見有誤,形同謗佛。」

如此論說,讓我很遺憾,因為不論是佛陀或耶穌,都是肉身之人,門徒及後世弟子卻編造神話故事將他們捧上了天,看看那些荒謬絕倫的佛經故事,就讓人哈哈大笑――其文采雖美、措詞雖佳,卻是一派胡言,只能騙騙看不懂文言文的人,對於我這個不信怪力亂神,且無文字障者來講,不但難以轉移我心,還會越看越惱。請看底下的例子吧:

釋迦牟尼佛的前世,為了求法,備嚐各種苦毒,諸如:「把妻子、兒子施捨給夜叉」、「剜肉燃燈」、「斵千鐵釘」、「割肉餵鷹」、「投諸烈火」......等等。在《賢愚經》〈梵天請法六事品〉中,有一則寫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為鬱多羅仙人,為了求法,竟「剝皮作紙、析骨為筆、血用和墨」。

重複編寫這種橋段,未免過於血腥?既然佛教徒強調慈悲為懷,為什麼要編不近人情的故事?如果虔誠求法,即可死而復生、削肉重長,說法者就當場試驗給弟子看吧,又何必老是拿「過去無量阿僧祇劫」的荒謬戲碼來愚人耳目呢?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我發誓 五百商人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子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