鴛鴦

 瑩瑩2007/11/15 20:51 回應

這首詩把相思不斷加劇的過程,刻劃得入木三分,不是嚐過此中滋味的人,是絕對寫不出,也寫不好的。試把它和唐代王昌齡《閨怨》比較一下:閨中少婦不知愁,春日凝妝上翠樓。忽見陌頭楊柳色,悔教夫婿覓封侯。

 

子玲2007/11/16 11:04回覆

我倒是有幾個不同的意見:

一、王昌齡的「閨中少婦不知愁,春日凝妝上翠樓。但見淚  痕濕,不知心恨誰?」重點不是放在戰爭所造成的「生離死別之苦」,而是放在「閨怨」上;至於〈伯兮〉篇,則是以妻子思念丈夫的角度,強調戰爭為許多家庭帶來遺憾──兩首詩所採取的立足點不同,時代背景也不同

二、從「閨中少婦不知愁,春日凝妝上翠樓」兩句,我們可以看出幾個端倪:其一、這個少婦相當注重打扮。其二、她原本是個無憂無慮的少婦。

  然而,為什麼她在登上高樓後,心情會產生那麼大的變化呢?因為她被「春柳嫩於絲」的美麗春景所感動,於是「春思春情」便不自覺地在心中蕩漾著。濃濃的情思,讓她開始想念起不在身邊的老公。那麼這位男主角到底跑到在哪裡去呢?大概他的懷中正擁抱著美妾、口中正飲著醇酒呢!為什麼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呢?因為女主角說:「忽見陌頭楊柳色,悔教夫婿覓封侯」啊!如果她沒有登樓賞景,就不會看到「春色無邊」;如果沒有看到「春色無邊」,就不會懊悔先生沒有陪伴在身旁然而種種的懊悔,都是因虛榮心所起──此乃「悔」字之所在。而伯兮〉中的女主角十分崇拜老公,她所以會蓬頭亂髮,並不是因為「悔」,而是因為「心痛」;心痛的原因,不是怨恨丈夫的無情,而是控訴戰爭的無情。(我不用細述了,您可以從中慢慢體會.)

、如果有興趣的話,您可以拿王昌齡的〈閨怨〉和李白的〈怨情〉作一對比。這兩首詩的相似度還比較高呢!

  李白的〈怨情〉:

  「美人捲珠簾,深坐蹙蛾眉;但見淚痕濕,不知心恨誰

  整首詩的語氣,是不是和〈閨怨〉一樣充滿「怨」與「恨」呢?

arrow
arrow

    子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