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至元十三年(1276年)的春天,宋朝后妃及宮人全數被元人俘虜到北方。到了北方後,有的選擇自殺,有的選擇出家為女道士,而皇室以外的女子,則比宮中成員還要剛烈:一旦面臨屈辱的命運,十之八九都選擇一死了結。

當時皇室成員中有一人為王婉儀(王清蕙,字沖華),頗有文采,曾在牆上題了一首〈滿江紅〉以抒發被俘虜的心情,全詞如下:

「太液芙蓉,渾不似、舊時顏色。曾記得、春風雨露,玉樓金闕。名播蘭簪妃后裏,暈潮蓮臉君王側。忽一朝、鼙鼓揭天來,繁華歇,龍虎散。

風雲滅,千古恨,憑誰說?對關河百二,淚霑襟血。驛館夜驚塵土夢,宮車曉碾關山月。願嫦娥相顧肯從容,隨圓缺。」

王婉儀的詞,不久便傳播大江南北,文天祥讀完〈滿江紅〉,相當感嘆,覺得她寫的不得體,於是替代作一篇:

「試問琵琶,胡沙外、怎生風色?最苦是、姚黃一朵,移根仙闕。王母歡闌瓊宴罷,仙人淚滿金盤側。聽行宮、夜半雨淋鈴,聲聲歇。

彩雲散,香塵滅,銅駝恨,那堪說?想男兒慷慨,嚼穿齦血。回首昭陽離落日,傷心銅雀迎新月。算妾身、不願似天家,金甌缺。」

寫完代作詞,文天祥還和了一首詞:

「燕子樓中,又捱過幾番秋色?相思處、青年如夢,乘鸞仙闕。肌王暗消衣帶緩,淚珠斜透花鈿側。最無端、蕉影上窗紗,青燈歇,曲池合,高臺滅。

人間事,何堪說?向南陽阡上,滿襟清血。世態便如翻覆雨,妾身元是分明月。笑樂昌一段好風流,菱花缺。」

同年被俘,卻不屈而死的乃宮人陳氏及朱氏,兩人都選擇自縊。

朱氏在死前留下一首訣命辭的血書,提到「既不辱國,幸免辱身。世食宋祿,羞為北臣。妾輩之死,守於一貞。忠臣孝子,期以自新。」

兩位夫人不屈而死,不但沒有受到表揚,反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割下腦袋,懸掛在宋度宗全皇后的寓所。如此對待貞婦的行為,應該只有野蠻民族才會做得出來!

不久,丞相伯顏又揮軍南下浙江臨海縣,千夫長看到民女王氏頗有姿色,便將王氏的公婆及丈夫殺了。王氏知道難逃玷污的命運,便假意先替公婆及丈夫服孝,再完成秦晉之好。千夫長以為王氏已經屈服,待軍隊經過清風嶺時,不料王氏偷偷在石上寫下血書,內容道:

「君王無道妾當災,棄女拋兒逐馬來。夫面不知何日見?此身料得幾時回。兩行清淚偷頻滴,一片愁眉鎖未開。回首故山看漸遠,存亡兩字實哀哉!」

寫完後,隨即投崖而死。

另外還有兩件悲劇被記錄在史書上:

其一為:岳州城破,襄陽賈尚書之媳韓氏,年僅18歲,不幸被元兵捉住。韓氏知道性命不保,趁機投水自盡,三天後,屍體被撈起,裙帶上題有一首五言詩,內容頗長,其中有「一死控冥府,憂心長炳炳。意堅志不移,改邑不改井。我本瑚璉器,安肯作溺皿?志節匪轉石,氣噎如吞鯁」等言,詞情相當悲憤感人。

其二為:岳州 徐 君寶之妻被擄掠,她跟著軍隊走了千里遠,卻數度以巧計躲過主將的侵犯。主將因貪戀徐妻美色,不忍加誅,某天主將想霸王硬上弓,徐妻便以祭拜亡夫之名,趁機在牆上寫了一首〈滿庭芳〉:

「漢上繁華,江南人物,尚遺宣政風流。綠窗朱戶,十里爛銀鉤,一旦刀兵齊舉,旌旗擁百萬貔貅,長驅入歌樓舞榭,風捲落花愁。

清平三百載,典章文物,掃地俱休。幸此身未北,猶客南州。破鑑徐郎何在?空惆悵,相見無由。從今後斷魂千里,夜夜岳陽樓。」

徐妻寫完詞後,隨即躍入池中而死。

以上數人,就屬王婉儀的下場最為幸運。據近代學者趙豐年〈談大陸學者對蒙元史的歪曲及危害〉一文說:

蒙古帝國軍隊殘暴、邪惡的行為包括把婦女強姦以後殺死,把孕婦的肚子刨開、屠殺尚未出生的嬰兒、把死人的頭擺成金字塔炫耀、取樂,無論男女老少一律處死,他們是一群十惡不赦的強盜。按照蒙古帝國時代阿拉學者伊本--阿特爾(IbnAl-Athir)的話說,「造成了自以來最大的災難」,美國現代歷史學家桑德斯也說:「作為人類種族滅絕屠殺的典型代表,這些蒙古人是自古assyrians以來最惡劣的屠夫。他們把許多國家民族完全斬盡殺絕、或者全部驅趕出家園。在屠殺上令人髮指程度,一直到現代的納粹都沒有超越。」

「無數古代的原始記載顯示,蒙古帝國並不是只在中亞、阿拉伯、歐洲和印度屠殺和種族滅絕。在中國的屠殺和種族滅絕的規模並不遜色。蒙古人僅在中國北方金境內(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、山西)屠殺漢、女真人口占人口比例約佔90%,其中忽必烈自己估計直接有一千八百萬人(估計這是直接屠殺),焚燒房屋農田造成凍死、惡死,用死屍污染水源造成的疾病沒有人能直接統計。西方國家的估計是三千萬。這在中國專業書籍元朝史中也有相應的描述。北方大地被殺的千里無人煙,在加上強姦婦女、綁架奴隸,把平民驅趕填平在防禦溝壕其兇狠、殘暴程度,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種族滅絕行為、包括臭名昭著的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,都不能相比的。除了中國北方90%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,蒙古帝國在四川進行大屠殺造成的災難更是令人怵目驚心。」 

看到上面血淚斑斑的描述,再對照王婉儀被俘後當女道士的事件,論其下場,豈不是很幸運?!

 

arrow
arrow

    子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